從懷孕到產後,專業物理治療助您好孕沒煩惱

出處/臺灣物理治療學會.受訪/謝妮芸物理治療師.編製/黃琳玲 物理治療師

懷孕與生產是每位媽媽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,伴隨而來的身體變化與不適常常讓人措手不及。從懷孕初期的孕吐、頻尿,到產後的恢復與尿失禁問題,這些挑戰對媽媽們的日常生活帶來許多不便與困擾。

懷孕與生產是每位媽媽人生中至關重要的階段,伴隨而來的身體變化與不適常常讓人措手不及。
圖片版權 ©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
物理治療師謝妮芸指出,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,這些困擾可以有效得到緩解。物理治療師不僅能提供針對性的疼痛緩解方案,還能指導正確的運動與姿勢調整,幫助媽媽們從懷孕到產後順利度過每一個階段。

懷孕期間的身體變化與常見症狀

謝妮芸表示,懷孕可分為三個階段:第一孕期(1-12週)、第二孕期(13-28週)與第三孕期(29週以上)。每個階段,孕媽咪的身體會產生不同的變化,伴隨各種症狀。

第一孕期(1-12週)

此階段荷爾蒙變化明顯,常見症狀包括孕吐、疲倦與嗜睡。由於鬆弛素的分泌,平滑肌放鬆而使血管擴張,導致姿勢變換(如從蹲姿或坐姿站起)時可能因血壓較低而出現頭暈的狀況。

第二孕期(13-28週)

隨著胎兒成長,孕媽咪的腹部隆起、身體負荷加重,除了姿勢體態開始改變,也可能會出現腰背痛、靜脈曲張或是骨盆關節不穩定的問題。此外,因孕肚日益變大,平躺一段時間後而壓迫下腔靜脈,也可能會出現頭暈、噁心等臥位低血壓症候群的症狀。

第三孕期(29週以上)

懷孕後期,胎兒體重持續增加,加上姿勢改變,腰背痛可能會更加明顯,甚至出現腹直肌分離的現象。此外,睡眠不足、便祕、呼吸困難、肢體水腫、漏尿和頻尿問題也開始困擾許多孕媽咪。

孕媽咪常見症狀的物理治療改善

腰痛與下背痛

謝妮芸認為,懷孕期間適度的運動對孕媽咪和寶寶都有益。最理想的預防方法是在備孕期間培養規律的運動習慣,這對日後預防腰痠不適有顯著效果。懷孕過程中產生的下背痛,主要來自於骨盆區域過度負荷,解決的根本方法是強化核心肌群和下肢大肌肉群,以便透過肌肉力量支撐胎兒增加的重量。同時,配合托腹帶的使用可提供額外支撐,減少腰部的壓力。

漏尿或尿失禁

許多孕媽咪和產後女性都會遭遇漏尿的問題,這通常與骨盆底肌的鬆弛或無力有關。特別是自然產的媽媽,可能經歷會陰部撕裂傷,導致骨盆底肌的支撐結構受損,當腹內壓上升時就可能增加漏尿的風險。物理治療師會透過專業評估,指導針對性的骨盆底肌訓練,有助於恢復肌肉力量,減少漏尿問題。

產後骨盆歪斜

由於懷孕期間鬆弛素的分泌,骨盆關節會變得鬆弛,謝妮芸表示這種狀況一般持續到產後約四個月。產後骨盆並不會立即恢復到懷孕前的狀態,因此部分女性可能會感覺骨盆不穩或疼痛,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出現骨盆歪斜問題。擁有骨盆健康專業的物理治療師可以通過評估骨盆的位置和穩定性,提供徒手治療與骨盆底肌訓練,幫助產後女性逐步恢復骨盆穩定性。

需要注意的是,並非所有產後女性都需要進行「喬骨盆」處理,尤其是產後六周內已經存在下背痛或骨盆帶疼痛的婦女,重點應放在強化骨盆底肌群及核心穩定性,透過肌肉訓練改善體態與骨盆問題。

孕產婦的運動建議與注意事項

第一孕期:鳥狗式

考量到此階段孕婦可能會經歷孕吐、嗜睡等不適症狀,因此建議的運動強度不宜過高。

謝妮芸推薦「鳥狗式」這個動作,這是一個簡單、無須特殊道具或場地的運動,能有效強化核心肌群。

同時,這個單側肢體支撐的動作還可以鍛鍊上下肢的肌肉力量,並且可以使用彈力帶增加阻力,進一步提升訓練效果。

第一孕期:鳥狗式
圖片版權 ©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
第二孕期:單側高跪姿

隨著孕肚的逐漸隆起,可能不再適合於平躺姿勢下進行運動。

謝妮芸建議採取「單側高跪姿」進行訓練,搭配彈力帶的環繞繞圈動作。

這樣的訓練方式不僅能強化核心肌群,也能提升髖關節的穩定性,有效支撐骨盆,減少下背痛的風險,讓孕媽咪在懷孕期間保持更高的生活品質和身體舒適度。

第二孕期:單側高跪姿
圖片版權 ©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
第三孕期:靠牆半蹲耐力訓練

進入懷孕後期,也接近生產階段,謝妮芸指出,此時應著重於提高耐力和體力,而非提升運動強度。

她建議進行「靠牆半蹲」運動,並左右手各拿一個裝滿水的瓶子,交替出拳持續30秒。

這樣的訓練不僅能同時提升肌耐力與體力,還能加強孕媽咪的意志力,幫助她們為即將到來的待產與生產做好充分準備。

第三孕期:靠牆半蹲耐力訓練
圖片版權 ©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
產後3-6週修復:負重坐到站

自然產後,子宮需要4至6週的時間恢復。謝妮芸建議,在會陰部撕裂傷穩定後,媽媽們可以進行骨盆底肌訓練,並視體力狀況漸進增加行走或爬樓梯等活動。產後3週左右可以開始輕量負重訓練,這對於育兒所需的體力訓練非常有幫助!產後6週至半年,媽媽們可以逐步恢復到懷孕前的運動強度。

而剖腹產的媽媽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,子宮通常在6至8週內恢復。產後6至8小時可以開始練習下床活動,避免長時間臥床以降低血栓風險。隨後的運動建議除了在產後3個月內應避免有拉扯或過度用力的動作之外,其餘皆與自然產媽媽相似,逐步增加活動範圍與強度即可。

什麼情況下建議懷孕女性尋求物理治療

在懷孕期間,有許多情況下孕媽咪需要物理治療的專業幫助:

  • 嚴重的腰背痛:如果孕婦的腰背痛已影響日常活動,尤其是後期疼痛加劇時,應該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,通過專業評估及治療來緩解不適。
  • 骨盆不穩定或恥骨聯合痛:當孕婦感到骨盆疼痛或移動困難時,物理治療師可以透過專業的徒手治療及運動指導,並搭配束帶或貼布的使用,幫助穩定骨盆區的關節。
  • 尿失禁問題:懷孕期間或產後漏尿問題常見,物理治療師會指導骨盆底肌訓練以及日常活動動作修正技巧,幫助改善這類問題。
  • 姿勢不正或步態異常:懷孕導致身體姿勢改變,尤其是後期孕婦的腹部重量使得脊椎過度前傾,物理治療可以透過矯正姿勢訓練來減少疼痛和不適。

培養運動習慣是送給媽咪的最好禮物

謝妮芸強調,培養運動習慣雖然不容易,但對於懷孕、育兒過程以及長期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。

無論是孕期還是產後,持續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幫助媽媽們更順利地度過每個階段,也能帶來長久的健康益處。

運動不一定要激烈,從自己喜愛的運動方式開始,逐步建立起運動習慣,健康與活力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長。

只要保持耐心與堅持,運動的收穫將遠超預期。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