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與製圖/黃琳玲 物理治療師.出處/臺灣物理治療學會.
游泳是一項適合所有年齡層運動的項目,在水中,因為能借助水的浮力,不僅能減輕對關節、脊椎所造成的負擔,更是傷後復健的最佳選擇!
對於一般大眾來說,維持游泳習慣有許多好處,不只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睡眠、健身減脂、減少焦慮與壓力,還能藉由水中訓練增進肌力、心肺耐力與關節活動度等,如此多的好處,可說是運動中最推薦的項目之一!
黃琳玲物理治療師表示,除了對民眾來說游泳具有非常多的益處,游泳這項運動同樣適合在運動比賽中做為競賽項目。游泳選手透過專業的訓練、良性的競爭、國際通用的比賽規則等規劃,讓游泳的培訓層級有更高的提升,逐漸發展出「競技游泳」的比賽項目。
了解游泳時所使用的肌群,對訓練更有幫助
競技游泳是奧運會(奧林匹克運動會)中的第二大的競技項目,包含四種泳姿的競速項目:蝶式、仰式、蛙式與自由式等。有別於一般的運動競賽,游泳必須克服水的阻力,藉由反作用力讓身體前進,因此游泳時基本上會運用到全身的肌肉,如核心肌群可以幫助身體在水中保持穩定的姿勢;肩關節旋轉肌群、肩胛穩定肌可以幫助穩定肩膀;胸大肌、闊背肌和三頭肌等,可幫助獲得更多的推進力。
黃琳玲物理治療師特別提到,雖然游泳的運動傷害較小,但姿勢不當或熱身不足,仍可能會有受傷風險!因此游泳前的熱身、正確的游泳姿勢與結束後的舒緩,都缺一不可。游泳前透過暖身運動,讓身體獲得伸展,促進血液循環,增加肌肉的柔韌性。游泳時保持頭部與身體呈一直線,且需靠全身軀幹的力量與流線型來划水,游泳後也必須確實做好收操運動,伸展肌肉以避免痠痛與不適。
預防運動傷害,游泳前需要進行肌力訓練
黃琳玲物理治療師指出,不同的游泳姿勢有著不同的訓練方式與使用的肌肉比例,像是「蛙式」主要靠臀部肌肉、股四頭肌與膕繩肌等下肢的力量推進;「自由式、仰式」依靠臀部肌群上下踢腿,再配合背闊肌、胸肌、肱三頭肌、肱二頭肌等肌肉讓雙手划水推進;「蝶式」除了雙臂的力量外,也講求腹部的腹直肌(腹部核心)和手腳的協調。
因此,平時日常的游泳訓練,亦可透過「阻力訓練」來增強肌力和肌耐力,有強健的肌肉也能預防因肌力不足而導致的傷害,舉凡「硬舉」、「反握引體向上」、「啞鈴肩推」、「伏地挺身」、「肩外旋」等都是不錯的訓練項目。
下水前透過R.A.M.P.模式「暖身」,讓身體做好準備
黃琳玲物理治療師分享,在進行游泳前,透過RAMP模式的「暖身」是確保身體做好準備的重要步驟。RAMP模式共有四個階段,並且是一個有系統、高效率的準備程序,以確保運動者在進行任何形式的運動或競技活動之前,都能夠降低受傷風險,提高運動表現,以下介紹RAMP模式的主要呈現:
運動前熱身的四大元素 R.A.M.P. 模式
- Raise(提升):提高心率、體溫及呼吸頻率等、讓肌肉進入準備狀態
- Activate(激活):喚醒重點肌群,包含深層肌肉
- Mobilize(活動):開啟運動時所需的關節活動度
- Potentiate(增強):激活中樞神經,加強短時間內的爆發力及運動表現
遵循以上的暖身步驟,就能幫助核心肌群進入狀態,讓游泳動作與訓練更確實,並避免運動傷害發生。
游泳競技前的三個實用暖身動作
賽前暖身可以幫助啟動游泳時所需使用的肌肉與核心,能讓選手在表現上更能激發爆發力與預防運動傷害。
以下為黃琳玲物理治療師所推薦之三種游泳實用暖身動作:
暖身動作(一)死蟲運動
圖片版權 © 2024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- 四個泳式皆適用,特別建議仰式與自由式賽前執行。
- 動作說明:平躺時將雙手伸直、雙腳抬起並彎曲90度,將腹部向內縮緊,並保持自然呼吸。在維持腹部用力的狀況下,將一手往上舉高,同時將對側腳慢慢伸直放下,再回到原位換邊進行相同動作。
- 每組左右交替10次,總共進行3組。
暖身動作(二)超人式
圖片版權 © 2024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- 四個泳式皆適用,特別建議自由式、蛙式、蝶式賽前執行。
- 動作說明:四足跪姿,雙手及雙腳與肩同寬,軀幹保持一直線,將一手平舉,同時對側腳伸直抬高,過程中須確保兩側骨盆等高,再回到原位,換邊進行相同的動作。
- 每組左右交替10次,總共進行3組。
暖身動作(三)彈力帶划船運動
圖片版權 © 2024 HiBODY 嗨健康|物理治療x插畫 –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
- 四個泳式皆適用,特別建議蛙式、蝶式競賽前執行。
- 動作說明:坐姿下,雙手握住彈力帶並固定於腳底,將上背部的肩胛骨往中間夾緊,同時將手肘彎曲,做出類似划船的動作,緩慢地放回。
黃琳玲物理治療師在總結時提到:「物理治療師的角色在運動領域中,不僅限於治療運動傷害,反而能為運動員做好預防受傷指導的角色。」
因此,物理治療師能夠透過教導「正確暖身」、「肌肉誘發」和「提升關節活動度」等技巧,協助運動員最大程度的發揮潛能。這不僅有助於提升運動表現,還有助於預防大部分可能影響長期運動生涯的問題。
受訪專家介紹-黃琳玲 物理治療師
本文章授權自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
※ 想看更多詳細圖文歡迎到Instagram帳號→